来源时间为:2025-04-24
王丽是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公园社区居民,退休后的她原本以为生活会有些枯燥乏味,哪承想社区针对老年人安排的活动丰富多彩,让她挑花了眼。
“现在出门散个步的工夫,就能从家里走到社区活动室,这里有剪纸、快板、歌唱、书法……只要是我们想学的,社区基本都能给安排。”王丽兴奋地说。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打造“一刻钟”式的空间圈、文化圈、经济圈、社会圈、心理圈,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出了一条以圈促嵌、以嵌促融、以融促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路径。
如今,“一刻钟”在乌海不仅仅是时间刻度,更是乌海百姓当下的幸福坐标。大到医疗、文化、体育、教育,小到存钱、买菜、吃饭等,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内基本保障类业态加快补齐,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加速优化,社区服务半径不断缩小,各族群众幸福体验逐步扩大。
目前,我市已建成14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3.21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
打造安居互嵌的“一刻钟生活空间圈”
我市充分考虑各民族、不同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实际需求,统筹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在滨河二期建设、城市棚户区搬迁改造、保障性住房分配等工作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宣传、社区动员、居民参与等措施,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新格局,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将若干个社区统筹整合为一个生活圈基本单元,全市83个社区(村)划分为14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平均每个社区生活圈4万人,远大于单一社区交往范围和体量,惠及各族群众53万余人,确保各族群众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享受到便捷服务、交得了知心朋友。
我市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深入实施“微更新”民生项目,加大城市更新建设力度,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70余个,完成185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打造医疗“健康小屋”,免费提供血压血糖检测等基础服务。精细化打造城市街角口袋公园200余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绿地面积19.5平方米,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行列。
打造精神相依的“一刻钟生活文化圈”
我市积极构筑共居共学文化软环境,塑造“阅见北疆·书香乌海”文化品牌,推出“扫码听书”阅读平台,购置有声电子书籍近50.3万册,在社区广场、校园周边、公交站厅等投放相关广告2000余块。深耕细作“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名片,在每个社区建成至少1个书法活动室、每个生活圈至少3个书法示范基地。精心打造“红石榴”社区服务站、“左邻右舍”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和“同心一家”特色楼栋。
我市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童心绘团结”“青年话团结”“乌兰牧骑小分队”等群众文艺队伍,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和美乌海”文艺演出和邻里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挖乌海地区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共生共融共存的史实,充分挖掘“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各民族一起走来、一起走过的乌海民族团结故事,打造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用各族群众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鲜活事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打造共富共享的“一刻钟生活经济圈”
我市积极打造就业创业新环境,利用社区闲置场地,创新打造“乐林集市”“睦邻集市”“南北集市”等特色群众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促销展销、便民服务、家电换新、就业招聘等活动,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为各族群众生活增添烟火气。
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我市开放拓展早市、夜市、便民市场、生鲜超市,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内商业网点数量达7623个,品牌连锁店铺商业网点比例达33。依托乌海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1300多家优质商户,打造“市域线上综合服务超市”,让各族群众消费更加便捷可及。
培育便民综合服务体。我市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打造青少年研学基地、社区流动人员“微型工坊”和便民蔬菜分拣基地,将住宅小区9平方米垃圾分类亭改造升级为2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小站”,以“线上 线下”模式嵌入智能再生资源回收、社区团购、快递收发等80余项便民服务业态。
打造高效服务的“一刻钟生活社会圈”
我市全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主动帮助解决各族群众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提供高质量和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我市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坚持数字化赋能城市管理,建设集公共服务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新生儿出生、儿童入学等13个自治区既定事项和医疗救助等6个地区特色“一件事”线上办理,2024年全流程掌上办理2.98万件,为各族群众提供无差异、高效能的优质服务,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我市聚焦“一老一小”两个群体,依托社区综合服务场所,打造“托幼一体化”服务机构25家,做实“颐养·乌海”养老服务品牌,在全市83个社区(村)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站)88个,全部具备医、养、康、护、餐、乐一体化服务功能;在自治区率先达成全域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该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打造情感相亲的“一刻钟生活心理圈”
我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融入群众性文艺产品创作,用好“一周两月”活动载体,让法规要求转变成各族群众的行为规范,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我市创建调处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平台,组建“老奶奶帮帮团”“初心会客厅”“百姓名嘴”等群众性协商议事平台,举办各族群众共议共决的“吐槽大会”,深入实施各族群众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促进各族群众在心理上更加亲近,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
我市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打造各族群众诉求当即采集、反映问题快速处置的市域联动治理体系,形成网格诉求“闭环”工作机制,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情与情相通;一幕幕共建家园的美好画面,让力与力相合;一项项稳步增长的幸福指标,让手与手相牵……这是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市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下,各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
文章来源于:http://www.bprg.cn 社区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