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社区网 > 泰州社区 > 正文

阔别泰州半个世纪,近300名老兵重回故土,他们曾在这片军垦农场挥洒青春汗水

日期:2025/10/25 6:45:51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5-10-23

阔别泰州半个世纪,近300名老兵重回故土,他们曾在这片军垦农场挥洒青春汗水

2025-10-2322:00:08来源:

江苏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10月22日,“书写红旗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红旗农场原南京军区74师221团老兵回访暨《红旗街道志》发布活动在泰州市农业开发区举行。阔别泰州半个世纪后,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河南五个省市的近300名老兵重返故土,共忆峥嵘岁月。

泰州市海陵区委副书记,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银松出席活动。“知往鉴今,只有不忘来路,才能走好前路。”周银松在致辞中表示,泰州市农业开发区的前身是南京军区军垦农场,六十多年来,“特别讲政治、特别敢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红旗街道志》,既是对红旗岁月的系统记录,更是对军垦精神的生动传承。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将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旗故事,将军垦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扎实做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后半篇文章”,在园区这片土地上续写辉煌篇章。

活动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红旗,我可爱的家乡》的嘹亮歌声中拉开帷幕。老兵们齐声合唱《我是一个兵》,激昂的旋律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回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军训场上喊杀震天响;田间劳动犹如上战场,浑身都是汗水泥和浆,夜晚挑灯学习还站岗。”原南京军区74师221团战友联谊会会长方焕文作为老兵代表登台,深情回顾了当年艰辛军垦历程。他说,战友们在这里共同战斗,挥洒青春的汗水,加固圩堤、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植树造田,逐步实现了收割、耕作、脱粒等农业机械更新迭代,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活动现场,老兵们向农业开发区捐赠了锦旗和当年部队使用过的物品,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物件将被收藏在军旅农垦文化纪念馆中。

在全体嘉宾的见证下,《红旗街道志》正式发布,这部志书既是对红旗岁月的系统记录,更是对军垦精神的生动传承。赠书仪式上,与会领导向辖区单位、社区群众及老兵代表赠书,这部凝聚着红色记忆的志书,将前辈们的奋斗故事永久珍藏,将激励后人从厚重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据《红旗街道志》记载,1961年底,南京军区奉命接管泰州红旗农场,1962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81师242团正式进驻。1970年-1975年,南京军区装甲兵74师各团先后进驻。尽管部队多次换防,但红旗农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初心始终不变,建设农场、改造自然的步伐坚定不移。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老兵前辈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以犁为剑、以田为疆,铸就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军垦丰碑。

六十多年来,红色基因深深根植在红旗农场这片土地上,近年来,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坚持“种业强基、科创赋能、融合发展”三大战略不动摇,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2024年,以“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创成全省首家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罗氏沼虾“苏沪1号”成为泰州建市以来唯一水产新品种,红旗种业成功入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每年出口的杂交水稻种子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通讯员沈雁秋朱雨邯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刘媛毛晓华

文章来源于:http://www.bprg.cn 社区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