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社区网 > 三明社区 > 正文

小三线建设的岁月印记

日期:2025/3/14 11:09:13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5-01-26

林国权

2025年1月10日,我们在三明市三元区荆西街道的小三线建设的采访过程中,挖掘了小三线建设的珍贵记忆,以及那些与之紧密相连的人们的故事。在三明市三元区荆西街道,三位退休职工缓缓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亲身参与小三线建设的那些峥嵘岁月。他们曾是这片热土上的奋斗者,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王先棣,一位在荆西贮木场兢兢业业工作了六十年的老员工,他的职业生涯从救死扶伤的医生转变为勤勉的行政工作者。一九六五年,他毕业后便毅然回到家乡三明,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小三线建设中。那时的三明,贫穷落后,交通极为不便。荆西储木场周围尽是连绵的小山坡和简陋的平房,过河还需依靠摇摇晃晃的小渡船。然而,这一切都在小三线建设的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上海的同事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他们不辞辛劳,参与了山区公路的建设,为砍伐和运输木材开辟了道路。这些同事们不仅为三明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还在此扎根,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也在这里工作,落户于此,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王先棣深情地回忆道:“小三线建设,尤其是上海来的同志们,他们参与林业系统的建设,为三明的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原荆西贮木场老干部——王先棣)

谢仁富,同样是荆西贮木场的退休职工,他的家族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自1958年从浙江平阳迁出后,他便定居在荆西,亲眼见证了老一辈人的辛勤付出。那时的运输全靠人力,将沉重的木材抬至车皮,需要五六人甚至七八人协作才能完成。在雨天,泥泞没膝,工人们依然咬牙坚持,毫无怨言。正是这些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谢仁富眼含热泪地说:“小三线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大家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都给了很多帮助。我们这代人得记得上一代人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永远都值得我们记住。”

(原荆西贮木场退休职工——谢仁富)

姚家河,一名朴实无华的驾驶员,他1962年退伍后来到三明,参与了小三线建设的运输工作。他所在的荆西车队负责将周边林场的木材运输到荆西贮木场,再通过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地。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他却倍感充实和自豪。他说:“我就是个勤勤恳恳干活的工人,领导们也挺认可我,还拿过省级劳模的奖呢。我很幸运能在荆西安家,亲眼看着荆西一点点变好,越来越繁荣。每次看到满满一车的木材运出去,支援全国各地的建设,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一点也不后悔付出这么多,对国家和政府的培养,我算是没白费。”

原荆西车队退休职工——姚家河)

三位退休职工的回忆,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小三线建设不仅改变了三明的面貌,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奋斗者的足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历史。如今,虽然岁月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小三线建设的岁月印记,是三明市三元区荆西街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无数奋斗者的青春和汗水,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和发展。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采访荆西贮木场退休职工谢仁富)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栋拔地而起的楼房,每一条四通八达的公路,都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那些年上海来的同志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带来了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业余生活也十分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王先棣感慨地说:“他们的帮助不只是给了我们东西,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文化上的影响。他们一来,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连想法都变了。”

谢仁富则回忆起那些年在储木场的艰苦岁月。他说:“那时候日子过得挺难的,但我们都没想过要放弃。我们看着每年都有变化,帮助国家建设。老一辈人干活儿真卖力,他们的精神真的让人佩服,我们应该一直向他们学习。”

姚家河则提到,车队里的每一位驾驶员都尽心尽力,为了确保木材能够及时运达,他们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他说:“那时候我们心里就一个念头,就是得为国家建设出把力。虽然挺累的,但我们心里都特别骄傲。”

这些退休职工的深情回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小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它不仅是一项经济建设,更是一项精神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采访团队成员合影)

作者系福建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文章来源于:http://www.bprg.cn 社区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