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社区网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 正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2024/12/16 14:49:20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4-12-1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08巴特尔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09邓希平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0龙福刚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1叶辉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2边巴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3成卫东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4朱治国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5刘丽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6刘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7刘前东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8关慧明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19江阿古丽·艾山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420江林

(上接第十九版)

408巴特尔

巴特尔,男,蒙古族,1990年8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站长。

作为烈士后代,巴特尔传承良好家风,坚定选择任务艰巨、条件艰苦、风险高危的基层队站工作,全力以赴投身消防救援事业。

2018年2月,呼和浩特阜丰生物葡萄糖厂房发生火灾,面对有毒浓烟、熊熊烈火以及随时可能倒塌的厂房,担任指挥员的巴特尔把队友挡在身后,用胸口死死压住水枪对火点猛攻。经过6个多小时鏖战,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2023年2月,辖区一处冷库发生大火,毗邻存放近万立方米木材的仓库危在旦夕。在冷库钢瓶突发爆炸、增援力量尚未到场的情况下,巴特尔主动请战,带领3个攻坚组,命令一个组堵截火势,一个组冷却冷库,他带着一个组把随时可能再次爆炸的钢瓶全部抱了出来。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保住了木材仓库。入职以来,巴特尔先后经历了4800多次生死考验,解救疏散被困群众8000余名。

每到冬季,卷水带成了困扰指战员的难题。巴特尔买来摇柄、支架等材料,反复研究、反复测试,最终研发出“水带卷盘机”,提升了实战中收整水带的速度,并获国家专利。他牵头研发灭火救援调度指挥手机应用程序被推广使用,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开展远程音视频红外线热成像侦检头盔系统研发,有效破解了攻坚进入浓烟、有毒环境下的侦查难题。

2021年,巴特尔带头成立“北疆蓝焰”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将消防救援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积极开展送教上门等志愿服务。他带头组建了一支“消防背包宣传组”,挺进“边、远、散”村落,开展消防法规、安全防范、逃生技能宣讲。多年来,巴特尔主动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价值5万余元,与辖区的困难群众结对子,定期送米、送面、打扫卫生。

巴特尔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409邓希平

邓希平,女,汉族,194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景德镇市原建国瓷厂总工程师。

邓希平一直从事陶瓷颜色釉瓷研究、创新工作,近60年来,她恢复了很多失传的工艺,创新了40余种颜色釉,传承并创新出瓷器品种1000余个,开辟了窑变艺术创作的新天地。

1965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邓希平来到原第一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积极投身到陶瓷颜色釉的学习。1972年,邓希平调入景德镇市建国瓷厂继续从事颜色釉研究工作。1995年,景德镇市建国瓷厂改制,科研所面临无人承包即将解散的困境。那一年,邓希平53岁,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颜色釉制瓷技艺,她承包了科研所,开始了新的征程。承包初期,她带着一群老同事,自己动手搭建厂房,推着板车运送瓷器;因初期科研所效益不好,她拿出自家存款给大家发了第一个月工资。邓希平正是凭借着身上这种闯劲、拼劲、干劲,在颜色釉的传承和创新道路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无骨汾水釉里红到窑变花釉,从朗窑红到祭红,邓希平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高温色釉新高度。同时,她不断取得油烧铜红釉、无铅均红釉等一个个技术上的突破,创造出“凤凰衣釉”“羽毛丝釉”“翎羽釉”等一系列全新的窑变釉和特大件郎窑红釉作品,成功研制出“秘釉流霞盏”,其中“凤凰衣釉”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她创作的陶瓷彩虹釉获国家发明奖、第三十九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大件郎红釉新配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邓希平陶瓷艺术馆、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成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颜色釉技艺的研究开发中。

邓希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10龙福刚

龙福刚,男,苗族,1975年2月生,中共党员,南方电网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兴义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综合数据班无人机巡检三级高级作业员。

龙福刚二十六载拼搏奉献在基层电力工作一线,始终保持“零差错”“零事故”。

1998年,龙福刚从部队退役后进入电力行业。经过3年时间,龙福刚迅速成长为带电班班长。他对所负责区域内的80条110千伏1388公里输电线路、4929基杆塔的地形地貌和金具、导线型号等数据都牢记于心,只要线路有缺陷,他总能迅速制定出最安全、最快捷的检修方案,保持26年输电线路运维工作“零差错”“零事故”。

2008年初,贵州电网遭受前所未有的冰雪凝冻灾害,龙福刚率队赴凯里支援抗冰抢险。面对复杂的地势,他用3天时间完成了平时15天的工作量,确保凯里市等3个县(市)的老百姓过上温暖明亮的春节。2011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遭受特大洪灾,他带领队员冒着39摄氏度高温,蹚过湍急的河水,运送电力抢修设备,提前5天完成抢修任务。2020年春节期间,黔西南州发生有气象统计以来最为严重的冰雪凝冻灾害,近百条输电线路受损,他带领同事连续奋战18个小时,保障了80条110千伏重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龙福刚结合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发明了更换绝缘子串的“20中用法”,大幅缩短了更换绝缘子串的时间,被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广泛推广使用。他发明的承力座、防滑防脱脚扣、多功能折叠检修梯、带电作业TYK卡具等多种工具,有效降低了作业风险,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10月,龙福刚已经拥有国家专利24项,6项专利成果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电网推广使用。

他先后培养了输电专业员工453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连续3年获得全国和南方电网公司系统职工创新奖项。

龙福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最美退役军人”、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11叶辉

叶辉,男,满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研磨工、特级技师。

叶辉扎根工作车间,日复一日重复着看似单调的动作,耐住寂寞潜心研磨,从一个对精度毫无感觉的“愣头青”慢慢变成了研磨精度早已超出国内机器测量范围的研磨师,被誉为“航天研磨师”。

手工研磨,就是利用涂敷或压嵌在研具上的磨料颗粒,在一定压力下,对航天金属零件表面进行手工精密加工。靠着这双手,叶辉能实现平面和自由曲面表面粗糙度5纳米、长度基准精度10纳米的超精密研磨。

1997年,技校毕业后的叶辉被分配到699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着墙壁,转动两块铸铁平台,培养自己对精度的感觉。就在经历了5年学徒生活,梦想着终于可以在研磨行业大展拳脚时,意外发生了——“右手手掌贯穿,三根手指筋断,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动,可以开残疾证。”医生的话让叶辉感到绝望。师傅听闻后赶到医院鼓励他不要放弃。

相伴了5年的平台成了叶辉最好的理疗机,3个月的时间里,叶辉每天都准时来到工作台前进行康复训练。从勉强半开到能够全开,再到正常伸展,右手很快突破以往达不到的精度,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为了让大国重器的精度无可匹敌,叶辉也将自己逼到了极致。经过27年的磨砺,叶辉研磨出的零件表面粗糙度极为精细。曾经有一个零件精度要求极高,国内没有研磨师敢接,于是国外的嘲讽甚嚣尘上——“中国永远也做不了这样精度的零件。”“说我不行可以,说中国不行,那不成。”当厂家辗转找到叶辉时,他二话不说接下了。最终,叶辉加工好的零件被送到国外进行测量,精度等级比要求的还要高得多。

叶辉荣获首都道德模范等称号。

412边巴

边巴,男,藏族,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副处长。

边巴克服困难、不惧危险,坚守高原机要交通工作十五载,用忠诚与担当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执行机要押运任务时突发疾病殉职,年仅50岁。

1981年,16岁的边巴入伍当兵,驻守边防17年。边巴1998年转业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12月,组织决定将他调任办公厅机要交通处工作。从事机要交通工作15年,他经手的文件数不胜数,从未出过任何差错;他手写的相关票据字迹工整、一目了然;他反复练习的打包手法确保文件袋既结实又美观;他虚心求教,全面掌握新系统的使用方法;他苦练五笔输入法,只为把工作效率再提升一点。2013年,办公厅保卫处处长岗位空缺,领导征求他的意见,边巴表示机要交通工作正是新老交替的时候,他熟悉情况,对工作也有感情,放弃了转岗提拔的机会。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飞机突遭强大气流,机身发生剧烈摇晃,边巴写下的“遗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确保党的核心秘密载体绝对安全。高原机要交通工作需要频繁出差,随着年龄增长,边巴每次出差回到拉萨都会感到身体不适,但是往往等不及身体恢复,就又踏上了执行新任务的路途。2015年9月21日,边巴在完成押运任务准备返回时,突

[1] [2] [3]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最新图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食堂打造居民幸福“食”光
长春市朝阳区清和街道:居民自治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