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社区网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社区 > 正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2024/12/16 14:49:20 点击:
发疾病殉职。

边巴牺牲后,西藏机要交通部门组织开展了向边巴同志学习,做无愧于时代的“党的红色传令兵”系列活动。2023年,全国机要交通系统开展了向新时代英模人物边巴同志学习的活动。

413成卫东

成卫东,男,汉族,1979年7月生,中共党员,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

成卫东扎根港口一线,细心打磨驾驶技术,把20米长的拖车精确驾驶误差消灭到毫厘之间。他勇闯港口无人驾驶最前沿,利用智能运输机器人高效完成运输任务。

从小就看着父亲为港口建设而奔忙的成卫东,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天津港人。在工作中,他细心观察拖车司机的操作特点,认真总结提炼操作经验。有时想问题都着了魔:吃饭时,他把饭碗看成拖车,在两个筷子之间通过,寻找运行轨迹;扫地时,把扫帚当成拖车,观察转弯角度。通过摸索和实践,他把拖车操作的一个循环分解成40多个动作,总结出拖车“快”“准”“稳”工作法,将作业效率提高了16.7。

他以“成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将所学所获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他还设计出“拖车倒车打靶”等技术比武活动,成为一线员工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舞台。成卫东每年组织开展技术竞赛40余次,开展技能培训60余次,培训技术人才200余人。

这几年,天津港不断加快绿色智慧枢纽港口建设,首创性成果频出。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作为港口行业首批“AI训练师”,成卫东主动对接技术人员,用自己的“看家本领”提供实践经验支撑,与技术人员一起把独创的操作法和驾驶技巧转化为代码和程序,推进解决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作业中自动充电、避让、停靠等问题。成卫东带领团队开展探索“牵引车防脱钩报警装置”等200余项技术创新,获得40多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

成卫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称号。

414朱治国

朱治国,男,汉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

朱治国从事组织工作近20年,深扎一线,走遍青海362个乡镇,为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普遍赞誉。

朱治国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距离西宁市800公里的戈壁乡镇工作。因表现出众,他被省委组织部借调,之后又凭借高居榜首的好成绩考进省委组织部,始终勤恳实干,受到称赞。

朱治国深入一线督促指导,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经过近3年的努力,全省414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朱治国会同相关部门,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乡镇公务员和聘用事业编制人员考录工作;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 4项补贴”、社区干部“3岗17级”报酬体系,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工作责任感、积极性。

2013年,朱治国的妻子确诊肺癌,他省吃俭用给妻子看病。后来,妻子病情恶化,朱治国便把她接回家照顾,直至2022年2月病逝。朱治国处理完丧事后很快又回到工作岗位,带领同志们全力开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6月9日的部务会上,朱治国面色青黑、嘴唇青紫,同事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沙哑着嗓子说:“一堆事儿等着呢,下周还要去趟黄南。”然而,朱治国的黄南之行最终未能实现。2022年6月11日,朱治国突发心源性疾病不幸离世,年仅43岁。他以生命书写忠诚、以担当诠释初心,为青海大地干部群众树立了精神标杆。

朱治国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追授为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

415刘丽

刘丽,女,汉族,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集团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

刘丽扎根采油一线30余年,以保障油田稳产为己任,致力于创新解决生产难题,从一名采油女工成长为采油技能专家。

1993年,19岁的刘丽成为大庆油田“老标杆”采油48队的一名采油工人。为了练好基本功,刘丽顶着烈日练习加盘根、换皮带,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将换皮带的操作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15秒,创造了新纪录。正是靠着这股勇争一流站排头的劲头,刘丽练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的绝活儿,成为一专多能的“岗位通”。

刘丽坚持解决基层一线生产难题。她受口红内部升降结构的启发,经过200多次试验研制出“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不仅使抽油机井光杆密封圈更换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还实现每口井日节电11千瓦时。她主导研发的“电泵井便携式清蜡设备”,结束了大庆油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每口电泵井配一套防喷管的历史。多年来,刘丽研发的技术革新成果累计获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43项,编写培训教材38册,制定操作标准105项并推广应用。

刘丽悉心育才、因材施教,辐射带动更多石油人共同提高、全员创效。以她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探索出“专家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创新模式,自2011年成立以来,逐步发展壮大到拥有12个分会、531名成员的创新创效联盟,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多件,创效1.2亿元。

刘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称号。

416刘欣

刘欣,女,汉族,1987年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公安局戍企分局桃南派出所三级警长。

从警13年,刘欣扎根基层一线,用无悔与奉献诠释了一名公安民警的铮铮誓言。

2010年8月,23岁的刘欣参加了公安工作,经过一年试用期后,被分配到七台河市公安局戍企分局桃南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刘欣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辖区“电信诈骗零发案、矛盾纠纷零积压、信访投诉零发生、重点人员零失控”的突出成绩。2011年5月,刘欣不幸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病,领导考虑给她调整工作岗位,却被她婉言谢绝。待病情一稳定,刘欣迅速返岗。为了及时掌握辖区情况,刘欣坚持每天到社区走家串户,登记房屋信息、了解辖区情况。

2021年,“刘欣警务室”挂牌成立。她组织物业人员、社区网格员及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义警队,构建起警民携手群防群治新格局。她为群众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充分利用微警务、居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提供全天候“掌上云警务”服务,及时答复群众咨询,做到“马上办”“预约办”“上门办”。两年的时间里,刘欣共调处矛盾纠纷150余起,累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130余件,收到锦旗、表扬信26件。

2023年7月2日,刘欣因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从警之路,刘欣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只要群众需要,她永远有所回应。她曾争分夺秒,救助危重患者;也曾用一周时间,亲手铺出了一条爱民小路;还曾六年如一日,照顾患病老人。

刘欣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黑龙江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417刘前东

刘前东,男,汉族,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叶城二牧场三连党支部书记。

2009年,二牧场场部搬迁后,刘前东被任命为老场部所在社区的书记。当时,社区有退休老人200多户、400多人,因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边,社区管理人员较少,刘前东都是亲力亲为。

2013年,刘前东前往叶城二牧场三连工作。三连地处偏远,气候恶劣,海拔高达3000米至4850米,山路崎岖险峻,从场部到三连往往需要5个小时左右。为了看牧民生活、问牧民生计、听牧民建议,刘前东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放牧点一次。有一次,刘前东前往放牧点给牦牛打防疫针,因大家不懂科学养殖技术不愿给牦牛打针,刘前东背着药物挨家挨户宣讲打防疫针的重要性,直到临近傍晚,大家才把牦牛赶到河坝边。刘前东挽起裤腿,光脚站在冰凉的河水里,为牦牛打防疫针,待工作结束后,天已黑透,双脚已经完全麻木。

刘前东所在的三连有4个山口需要巡护,离周边国家距离仅几十公里,职工不只是放牧,还肩负巡边护边任务。2015年,据报有10多名不法分子可能从连队的某个山口越境。接到任务后,他带领民兵一连几天对辖区内的山路和山口进行巡查。

2014年6月,刘前东在入户走访中得知,三连牧民内部存在草场纠纷,因部分牧民没有草场,年轻人养殖积极性不高,整体收入偏低。为此,刘前东带领连队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给老一辈牧民做思想工作,最终将原来10户的草场承包权划分到27户家庭。2023年,牲畜存栏数明显增加,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约7000元增至2.6万多元。

刘前东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418关慧明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1962年2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

1985年8月参加工作后,关慧明始终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06年12月担任科技特派员后,他开始从事蔬菜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12年5月,关慧明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从事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至今。

关慧明常年坚持在生产一线,坚持为菜农义务服务,牵头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每年帮助当地菜农增收4000多万元。近40年来,他累计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关慧明提出的冷凉蔬菜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产业调整战略,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他带领农民致富的“关慧明模式”。关慧明带领团队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了用生态制剂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当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关慧明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还做这个,我这一辈子不会再做其他事情。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懂些新技术的农民。我的技术来自农田,来自与农民的共同实践和奋斗,要还给农民。只要能做得动,我就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关慧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419江阿古丽·艾山

江阿古丽·艾山,女,哈萨克族,1965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骨一科原主任。

江阿古丽·艾山坚持为边远的农牧区送医送药,累计接诊病患10余万人次,出诊千余次,行医路程达十几万公里;她无私奉献出祖传接骨、正骨疗法秘方,让很多国内外患者得以康复。

江阿古丽·艾山出生在尼勒克县一户普通牧民家。一天,江阿古丽·艾山摔断了锁骨,当晚,她的爸爸赶紧叫来姑姑。姑姑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帮她复位、固定、上药。江阿古丽·艾山说,她当即作出跟姑姑学习正骨术的决定,要让传统接骨、正骨疗法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从那以后,每逢寒暑假,她就住到姑姑家去学艺。

江阿古丽·艾山在传统正骨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研制了加力尕尔什粉、蛋清混合应用剂、玛瑙膏等医药膏。2016年,76岁患者卡迪·阿布都尔拜因摔倒导致小腿粉碎性骨折,她了解到老人经济困难、就医路程较远等情况后,决定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服务。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节假日,她都坚持到患者家中为其换药、治疗,直至患者康复,从无怨言。如今,她的接骨、正骨疗法不仅在当地独树一帜,而且还吸引周边国家的骨伤患者慕名而来。由于常年在射线下复位和高强度工作压力,她患上了甲状腺肿瘤、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等病症,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2020年退休后,又返聘继续在医院诊治患者。

江阿古丽·艾山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医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最新图文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哈尔滨市香坊区社区食堂打造居民幸福“食”光
长春市朝阳区清和街道:居民自治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