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边滩、海面、海底等回收的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压缩、打包、称重后,通过专门的收集系统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完成数字化监管垃圾溯源的闭环处理。最终转化为办公文具、服饰等可追溯的再生产品,远销海外。
这趟奇妙旅程的起点,就在2020年。那一年,台州为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等难题,探索出“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通过“市场化垃圾收集——国际化认证增值——高值化资源利用”全链条,将海洋塑料垃圾变废为宝。
困扰全球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难题,有了台州答案。台州将“和合”理念融入现代生态治理,让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新路。
2023年10月,“蓝色循环”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随着“蓝色循环”模式不断深入,台州还率先探索制定出了全国首部海塑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和合”这一传统中华文化,孕育着治理海洋的智慧,“蓝色循环”中看到了人与海洋的融合和共生。
2
和合滋养生命之网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它所织就的生命网络,维护着人类文明的延续。
亿万年前,仙居地区的复活型破火山喷发,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不同的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才有了后来仙居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流纹质火山岩景观,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天然植物的“基因库”、动植物的“博物馆”。
仙居到底有哪些动植物?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里就能一探究竟。
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座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也是仙居与法国开发署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馆内藏有标本600余件,涵盖了动物标本、矿石标本、植物标本等。
在一楼植物多样性展区,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介绍,会让你感受到台州人的生存智慧。
顺应自然,仙居探索出“梅茶间作、林下养鸡、空中引蜂”的复合模式。鸡群为林地除草治虫,其粪反哺土壤;蜜蜂穿梭授粉,提升梅、茶品质的同时,也酿出甘蜜。各物种各得其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这种复合种养系统,在2023年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第一个杨梅领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天地和而万物生”,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万物共生共荣。
仙居与大自然的“和合”故事,记录在了《仙居的生物多样性和国家代表性》一书中。全书分为“生物多样性和相关国际公约的概念和中国履约模式”“仙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工作及其国家代表性”“仙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图谱及其仙居故事”等三个篇章。它不仅展示了仙居践行“和合”理念的生动故事,还为全国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仙居样本”。
3
和合构建和美家园
守护海洋,与山海精灵和谐相处,是台州人代代相传的生态自觉。我们在“和合文化”的助力下,共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家园。
漫步在天台和合小镇,我们总能与“和合”不期而遇,这里是“和合文化”与生活交融的典范。
无论是散在角落的和合书吧、和合雕塑,抑或是提供文化和休闲服务的和合文化公园,满足便捷服务和休憩场所的和合文化驿站,以及和合湖、和合大道等,都有“和合”的影子。
走进天台和合博物馆,我们在3000多件关于和合文化的文物、史料中感悟人间美满;在“一根藤”非遗制作技艺里,感受幸福绵长、和合圆满的美好愿望;在和合堂的传统婚礼仪式中聆听“最美佳话”。
“和合”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台州的舌尖美味中,包容万物是我们的饮食文化;在一段文化研学旅途中,我们将寒山、拾得的和合故事讲了又讲;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中,和合唱成了歌,编成了舞。
每天清晨,和合公园在繁忙的城市中醒来,这一片绿点缀了忙碌中的人的生活。当孩子们在公园里奔跑,当本土歌手在草地音乐会上放声歌唱,我们又为这片绿地带来了生机。
和合之道润物细无声,滋养着人与大自然。
原标题:《2025和合文化论坛今日开幕,在台州看见和合之美》
文章来源于:http://www.bprg.cn 社区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