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独特贡献的地方
作为一个平实的城市,石家庄并不平庸;在平凡的生活中,石家庄人不乏开拓创新精神。
平时默默无闻,看似平常,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一旦时机成熟,就破土而出,甚至是破坚冰、开先河、领潮流的开拓创新之举。翻开当代史书,石家庄至少有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
第一次:关于接收管理城市的样本
以攻克石家庄为标志,人民解放军拉开了全国大城市解放的序幕。捷报频传时,革命者也遇到了“幸福的烦恼”:如何接收和管理城市。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和民生潦倒的困境,严峻的挑战摆在了新生城市的面前。
作为第一座攻坚解放的大城市,石家庄在中央工委直接领导下,勇敢地承担起探索城市管理“试验田”的任务。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依靠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工商业,繁荣城市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城市管理的基本方针。城市工作开始走上正轨,新石家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此之后,石家庄又围绕城市民主政治建设,大胆实验与探索,率先经过民主选举,召开了首届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为城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搭建了框架,为新中国的人大制度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人民日报》连续七天报道大会盛况,称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范例”。
这一整套“石家庄自己的东西”,为全国刚解放的城市管理城市提供了样本,为党中央制定城市工作方针提供了依据。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向全党转发石家庄城市工作经验,要求各地学习借鉴。毛泽东指出,“石家庄城市工作经验必须引起全党注意。”“尔后各局各军在攻占城市及在占领以后不久时期内,管理城市的工作方针及方法,应即以……攻占石家庄及初期管理石家庄的方针及方法为基本的方针及方法。”
第二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改革席卷神州大地。农村经济改革已经率先破题,城市经济改革却还在步履蹒跚。
破冰者来自一个企业的小人物。时年45岁的业务员马胜利率先打破“大锅饭”,以年上缴70万元的目标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这相当于上级下达该厂利润指标的四倍。同时,马胜利又在厂内层层承包,加强核算管理,结果,当年造纸厂不仅超额完成了承包任务,为工厂盈利140万元,而且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马胜利(后被人称为“马承包”)总结这套办法,称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说得简单明了,又是十分地令人向往。
“一石激起千层浪”。“马承包”的成功,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承包制改革像滚雪球一样,很快在全市工业企业推开。继而又陆续推广到物资、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系统,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承包制成功后,石家庄又陆续在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优势互补、推进联合;内部挖潜、提升改造;打破旧体制、搞活流通等多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经验。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积极适应改革要求,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反过来又推动了企业改革的深入。
新华社记者将这一整套做法,概括为“撞击反射式的改革”。中央领导及各部门纷纷来石调研,新闻媒介进行了广泛的报道。石家庄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走向全国,为大江南北改革大潮的兴起开局铺路,推波助澜。
第三次:关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
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大大滞后,城市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石家庄人再次发挥了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改革路径。从1995年至1998年,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持续开展了以建立“两级政府(市、区)、三级(市、区、街道)管理、四级(市、区、街道、居委会)落实”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为目标的社区改革。核心内容是,“重心下移,壮大基层,增强区、街管理服务功能,全面加强社区建设”。
为此,市有关部门先后向区、街下放14个方面、37项事权和相应的经费;为街道增加人员,赋予财税管理、综合执法等职能,街道成立了财政所、税务所和综合执法队;加强居委会工作,开全国之先,从党政机关、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中招选近400名专职干部,到居委会任职等等。
这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赢得了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城市管理体制在理顺,基层管理在加强,老百姓笑脸在增多。
石家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民政部领导指出,石家庄市在全国率先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国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十分鲜活的经验。
进入新时代,石家庄人仍然在发挥创新智慧,政治、经济、城建、文化、生态环境都已经或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我们相信,石家庄还将谱写新的历史,石家庄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孙万勇,河北省政府原参事,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研究,著有《石家庄通史》《品读西柏坡》《品读石家庄》《品读正定》《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等)
文章来源于:http://www.bprg.cn 社区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