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社区网 > 资阳社区 > 正文

国企补位社区食堂资阳托起老人幸福“食”光

2025/7/27 1:49:00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5-07-23

7月22日上午10点半,资阳市雁江区管委会小区内,由资阳市属国企兴办的中央厨房热气蒸腾,饭菜香漫出窗口。6名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分装餐食:红烧鹅炖得酥烂脱骨,宫保鸡丁色泽鲜亮,炒三月瓜少油少盐,银耳汤熬得稠滑软糯──这些贴合老年人口味的菜品,将在1小时内由两辆餐车送往雁江区5个社区的助餐点。

中央厨房师傅正在烹饪餐食。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资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08万人,占常住人口28.19,几乎每3人中就有1位老人,老龄化率在全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二。当“做饭难”“吃饭愁”成为老龄化社会的突出痛点,当社区因缺经费、缺项目难以破局,当市场化机构因盈利微薄望而却步时,当地国企的“补位”,正为这场民生考题写下独特答案。

一顿热饭,为何成了社区难啃的“硬骨头”?

上午11点20分,雁江区三贤祠街道河堰嘴社区62岁的刘荣芳婆婆拎着布包走向社区食堂。“天太热了,不想开火,这里一荤一素一汤一饭,补贴下来只花7块钱,划算又好吃。”她的话里,藏着资阳65万老年人的共同期盼──一顿热乎、实惠、安全的饭菜。

老人在社区助餐点就餐。

老人占比超七成的四三一社区,今年初曾发放过一份调查问卷,征询居民需求。在1000余份有效问卷里,“需要社区食堂”的呼声高居榜首。

“一个人做饭,炒个菜够吃两顿,剩菜热了又热;两个人吃饭,买少了不够,买多了浪费。”社区书记赖小琴告诉记者,老人们对食堂的迫切需求,源于日常做饭的普遍困境。可当社区进一步询问“是否愿意每餐支付15元以上”时,多数老人摇了头──多数老人生活节俭,舍不得多花钱;可价格若压太低,又难以吸引运营方接手。

场地限制更让食堂筹备难上加难。四三一社区辖区内唯一能腾出来的就餐场地在公园内,受消防安全、环境管理等规定限制,不能设厨房开火烹饪。这意味着第三方机构若入驻,需额外投入资金解决配送、保温、存储等问题,运营成本陡增;加上老年餐本身利润微薄,自然难以吸引机构愿意入驻接手。

老人在助餐点快乐就餐。

狮子山街道槐树社区党委书记刘建勋对此感受更深:“老百姓天天盼食堂,但社区条件受限,缺经费缺人手,找第三方机构来谈,人家一算账就摇头──月租、装修、设备、人工、食材,哪样不花钱?不盈利谁愿意干?”这种“社区想办办不了,市场想做做不成”的困境,在资阳多个社区普遍存在。

另外,食品安全、意外风险等“隐性责任”,也让社区对办食堂望而却步。

轻模式降成本,破解社区“想办办不了”困境

“40度高温天,师傅坚持给我老伴送餐,两次电梯坏了还爬8楼上来,浑身都湿透了,菜还是热的。”紫悦府小区的卿俊芳婆婆提起国企送餐师傅胡志国,眼里满是感激。老伴偏瘫行动不便,她曾寸步难行,直到胡志国上门送餐,才终于能“放心出门跟老姐妹们聚聚”。这顿饭,对她而言是实实在在的“解困餐”。

老人在社区助餐点就餐。

“社区办不了,市场不愿办,那国企就得顶上。”资阳市文旅集团益福康养公司食堂负责人刘殊维告诉记者,今年4月,企业和社区携手,整合民政、社区综合体建设等政策项目资金,搭建起“1个中央厨房 N个社区助餐点”助餐体系,让热乎饭菜从厨房直抵老人身边。除老人外,助餐点还对小孩和年轻人开放。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还免费上门送餐,让特殊群体也能吃上放心饭。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公益底色 专业运营”:社区免费提供场地、设备设立助餐点,国企集中建设中央厨房,统一负责食材采购、加工与配送;60岁以上老人每餐可享3元民政补贴,特困老人补贴提升至5元,老人实际支付仅7-12元。

每天上午10点40分,送餐车从河堰嘴中央厨房开出。

“不盈利,但能持平运营。”刘殊维说,目前社区助餐点已拓展至6个,共为1200余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深化与社区对接,逐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让更多老人吃上热乎、实惠的放心饭。

食品安全是底线。22日,记者在该企业中央厨房看到,明厨亮灶实现24小时监控,厨师健康证、用具环境餐具消毒记录,冷冻设备温度记录等20余项管理制度悬挂在墙上。刘殊维说,企业坚持标准化管理,特别是建立了供应商管理制度,每天清晨,供应商必须将食材的农残检测票、检疫证明、合格证等材料上传至管理群,经核验合格后才能入库。

从社区“想办办不了”到国企“补位补得好”,资阳的实践正在证明:在民生服务的“市场空白区”,国企凭借公益属性、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正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铺就底色。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鄂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评审,推动就业工作向基层延伸
黄石四棵社区“童伴之家”让夏季安全知识长伴
最新图文
黄石四棵社区“童伴之家”让夏季安全知识长伴
鄂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评审,推动就业工作向基层延伸
社区教育:家门口的学习圈